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

          以前易行曾經說過,當我們走入電影院的時候,多多少少、有意無意的都會帶著些許的「前理解」──講白話,就是依照片名、宣傳、預告、海報、簡介等資訊拼湊出來的預設、期望,或者第一印象。例如,陰森林「應該」是恐怖片;世界大戰「應該」是阿湯哥逞英雄、大戰外星人、拯救世界的人類必勝科幻片;YA-YA私密日記「應該」是輕鬆家庭喜劇片;綠巨人浩克「應該」是是熱血動作片...諸如此類。
     如果電影內容事後證明符合了觀影者的前理解、或者至少是朝著相似的方向發展,則觀影者就會因為自己的想法沒有被牴觸或挑戰而覺得爽、舒服、或是合情合理,自然而然地喜歡該片的可能性就大幅增加;相反的,如果觀影者的前理解和電影內容相衝突了,許多人就會覺得悵然、意外、憤怒、失望,甚至被耍了,進而痛恨那部「騙了他寶貴的錢和一去不返的光陰」、揚言片子「爛」,甚至在各大討論區或是BBS看板大波「千萬不要去看XXXX!」之類的警告文,彷彿自己是背負著指引迷途網友們一條明路之大任的摩西,或是拯救徘徊在懸崖邊的網友們免於粉身碎骨的救世主,好不慷慨激昂、多麼捨己為人,著實充滿澎湃的社會正義感。

      我在這裡不是要指責帶有前理解進電影院或是以其他形式帶著前理解看電影的人有什麼不對;相反的,我認為要大家完全不帶任何前理解去看電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不管直接間接,我們都一定會在看某部電影前接收到某些相關的資訊,畢竟,如果我們什麼資訊都沒接收到,我們根本不可能知道有那麼一部片存在。接著,我們會很合理的去分析我們所能得到的資訊、解讀出一些合乎我們的邏輯與思考模式的前理解印在我們的腦海中,告訴我們這應該是什麼樣的片、應該好看還是不好看、應該有趣或是無聊等等。這一點問題都沒有,一切都非常有道理。事實上,就算事實證明我們的前理解是錯誤的,這錯也八成也不是出在我們身上──應該說,是片名翻譯、片商宣傳手法等等的花招矇蔽了我們的眼睛。於是乎,我們都帶著前理解(時而正確時而錯誤),像個雖然聽過千百遍初夜的傳說卻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處子、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進入黑暗未知的電影院。

     我的重點是,雖然我們無法避開前理解,卻也應該知道前理解是非常容易被刻意操弄、扭曲、誤導的。以懷疑的態度去接收電影的相關資訊是比較健康的做法,甚至,抱持著「我看到的可能現實根本是兩回事」的覺悟也不為過。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真正的排除掉所有讓自己以太偏激、主觀、狹隘的去「觀賞」一部電影的可能,也排除掉藉由該電影與前理解相似度有多少來打分數的畫地自限。

      今天我看完了驅魔,覺得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片。我承認我的前理解告訴我「這應該是一部類似大法師的恐怖片」,然而,我的前理解錯了。就許多直性子、害怕受傷或被背叛的觀影者而言,光是發現自己的前理解錯誤就已經足以扼殺任何一部片;如果我是一個這樣的觀影者,現在我一定會用髒話、情緒性字眼、數不盡的問號和驚嘆號來表達我的不滿,但是我很慶幸我不是這樣的人。終究,自己的前理解被推翻和片子本身究竟好不好看、值不值得看是兩回事,將這兩種東西相提並論或是互為因果,損失的都是自己。

    簡單講:電影內容和自已的前理解不符便宣揚電影爛、難看、浪費的人...很令我頭痛。他們 為自己重重甩上了通往其他看電影的可能性的大門,更糟的話,還可能連帶把某些根本還來不及親自眼見為憑者的門也一併霸道的封死了;一部片是好是壞都應該由每個觀影者自己判斷,這是他們的權利與自由意志,即使我們對他們要看的電影再不爽也不應干涉。過度依賴前理解的情緒化舉動十分危險,最好盡量避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mo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