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All Abou Love

剛剛在IMDb看到一則令人背脊發涼的佳句,意思大概是這樣的;

如果世上有什麼壞事發生了,"It's easier to ignore it than to do something about it."忽略它要比想辦法做點什麼來得簡單多了。

以片中的幾個發生在號稱世界中心之大都會紐約的場景為例,機場手扶梯口橫著死屍?跨過去不就沒事了!反正不干我的事,別理他就好了。我可是個大忙人啊!哪有時間去管別人的死活!

大老們手中的搖錢樹患了心臟病?幹掉換一個新的啊!反正世上多的是不則手段想出頭的可憐蟲,只要老子有財有勢,把人當衛生紙又有什麼不可以?

哎呀呀,好冷。大家都是如此的冷漠。心中沒了愛,連美麗的世界也變得東雷震震夏雨雪。不過夏雨雪又如何?日子還不是照常在過,錢還是得賺、飯還是要吃、party還是照開。醒醒吧多愁善感又被動的傻蛋們,世界因為人的無情而變得冷酷也不會怎樣,末日並不會因此到來,倒是想辦法多掙點錢買台暖氣來得實在。
嗯,以上是由瓦昆菲尼克斯和克萊兒丹恩絲主演之《愛在大雪紛飛時》(It's All About Love)傳達給我的訊息,很諷刺的訊息。哎喲,這一刺還痛。

事實上,這部美國人演的丹麥片並未(像衝擊效應那樣)刻意營造削尖的批判味道,而且用了好些非主流藝術片中較常出現的運鏡手法,所以給了很多習慣於好萊塢式條理分明的劇情的美國觀眾們一種節奏緩慢、缺乏合理故事線的感覺。另一方面,來自歐陸的觀眾們卻也一面倒的認為這部電影是非常有藝術價值的佳作,不但發人深省,又充滿疏離、冷漠的美感。

看見IMDb討論區中美國觀眾一面倒地嫌棄這部電影的現象,讓我聯想到輔大教授Father Bauer說過的一句話:"English is a very insecure language, compared with Chinses. We anxiously need to know every detail to make sure what happened, who, when, where, and so forth."「相較於中文,英文種很沒安全感的語言。我們非常焦急的想知道每個細節來確認發生了什麼事,例如誰做的、何時發生的、在哪發生的等等。」雖說以上談的其實是中英文對主詞與時態不同等級的重視程度(說更清楚點,就是在中翻英時必然遭遇中文句子裡老是沒主詞或是時態不明的狀況),但我覺得這種非得把一切大喇喇的攤開來弄清楚的語言觀念不只是單一現象,而可能和美國觀眾不喜歡這部片有很大的關聯。畢竟,語言是文明文化的中心,前者對後者的影響可想而知。

但是無論IMDb上的美國網友如何韃罰這部片不合常理,它仍然很吸引我,不管就攝影、選角、運鏡、配樂,或是故事內涵的隱喻而言皆然。說真的,「忽略」的確是個政治正確的好手段不是嗎?很久以前曾看到有人這麼說:「漂亮的就沒有乾淨的。堂皇的台北滿地是血,好人走路小心。」這和片中大蘋果富麗堂皇的馬路上屍橫遍野的樣子不是很相似嗎?每當我走在城市裡,總覺得身邊的車水馬龍匆匆忙忙的流動著,像是無數寶麗龍屑被按摩浴缸中噴往各個不同方向的水柱沖來沖去動個沒完;大家都很忙,但天曉得到底在忙什麼、為誰忙、忙得有什麼意義。

所以結論是?忙嘛,沒辦法。人生很短暫的,那些看似不那麼迫切的問題就忽略吧。可是我們知道我們忽略的究竟是什麼嗎?老實說,我很懷疑。說不定有一天,我們真的會連眼前橫著的死人都能忽略。

覺得這樣說太誇張嗎?不妨看看以下這個依《愛在大雪紛飛時》照樣造句的例子:傷了別人的心?又不會怎麼樣!反正時間會沖淡一切,裝裝傻避個風頭就好。若對方遲遲不能釋懷,那是他自己笨、天真、偏執、小心眼、鑽牛角尖、不識大體!

眼熟嗎?至少對我而言是的,這樣的話我不知從多少人口中聽到過。他們說得不失中肯(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角度而言),但是有人傷了、有人病了、有人死了啊!真的可以說忽略就忽略嗎?唔,雖然我很明顯地意圖說服大家說「不可以」,但是事實上還是可以的。這就是咱們現在的社會現狀。

我沒辦法期待一個大家都會認真關心路邊死人的世界,那未免太偽善了,現在我只能希望自己不要變成那個沒人在乎的路邊死人,靜靜在城市一角孤獨地腐爛。

噢,還有,這個漸漸變冷的世界真的需要更多的愛,跟你珍惜的人們說聲我愛你吧!不會少塊肉的,真的。有正有愛就要說出來,這種不花一毛錢的溫暖是再厚的大衣、再貴的暖氣都無法比擬的。

--
在這樣的世界裡,我該更有主體性嗎?不,問題應該是,我能嗎?為什麼我總覺得自己會被凍死在片尾中那種冰冷無情的雪原裡?
p.s. 瓦昆菲尼克斯真是越來越得我的緣了,大概是夢見被他抱住過的關係吧。(羞)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mo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