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字多沒重點,不喜勿讀大感謝]
猶記我最愛的日本小說家京極夏彥曾云:「只挑撿自己喜歡的事象,構築起因果關係,幻想著美好的緣分──嗳,這也是愚者的特權吧。」
中肯得毫不留情,不是嗎?
我也不相信所謂的命中註定、緣定三生,但若能暫時放下務實,扭開穿鑿附會的妄想開關,那麼我還真想大嘆:「我和海飛茲(Jascha Heifetz)的音樂好有緣啊!」
* * *
許久許久以前,我透過某個電視廣告第一次聽到了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某個小片段。從那一瞬間起,我就愛上了這首難度高到一開始根本沒人敢演奏的曲子。查出作曲家和曲名之後,我立即不求甚解地隨便找來一個版本,開始反覆地聽。
這一聽,就是十幾年。
這個版本的樂曲就這樣不知不覺間深深烙印腦海,到了現在,即使一個人躺在萬籟俱寂的黑暗裡,也能在腦中流暢重播整首曲子的主旋律。然而,感動了這麼多年,我卻從來不曉得這首曲子的靈魂──小提琴獨奏者是何方神聖。
「好吧,不求甚解那麼久了,也總該找出這位音樂家、好好尊敬他一番了。」
就是七天前這麼一個天外飛來的想法,讓我開始瘋狂地在Youtube上找這首曲子。
一整個星期下來,聽過的版本不下數十個。
只是,聽來聽去,總覺得這個版本拖拖拉拉不乾脆、那個版本黏膩手滑不清爽,沒有任何一個版本像我目前聽的版本這麼完美──唯獨之前在臉書專頁上分享過的海飛茲電影版錄影例外。可惜的是,電影版錄影是改編縮短過的版本,和我聽的完整版畢竟還是不一樣。
「嗯,聽不慣這些版本大概只是雛鳥情結作祟吧。別想太多,繼續查!」
(下為電影版錄影。不好意思容我發個離題的花癡:海飛茲本人好帥>//////<)
被幾十個版本連番轟炸到想吐之後,我終究還是放棄了在Youtube上土法煉鋼的地毯式搜索,開始直接用Google關鍵字查詢。
首先我以我聽的版本長度15:45作關鍵字查。沒結果。
用版本長度加柴可夫斯基和曲名關鍵字去查,還是沒結果。
最後,我在自暴自棄的狀態下隨手打上海飛茲和15:45去查。B.I.N.G.O!
我聽了十幾年的版本,其實正是海飛茲拍完上述電影後再次與電影中的指揮家合作錄製的正統完整版!
* * *
三歲開始學琴的海飛茲被譽為當代小提琴之神。他厭世、孤僻而不近人,但總能冷靜地以近乎非人的完美技巧去演奏一般人很難處理的高難度樂曲;他對音符的詮釋,更精準到可以用「充滿霸氣與攻擊性」來形容。簡言之,他那神一般的技巧,完全不是其他演奏家所能比擬。
據說,這種充滿激情卻又冷酷無情的演奏方式,是出自他父親嚴厲的「苦心栽培」。
他父親是俄國的當地小提琴手,在兒子還不太會說話的時候就訂製小小的特製琴要他練習。十二歲時,神童海飛茲的表演已經足以讓成年音樂家們感嘆:「聽完這孩子的表演之後,我們都可以把琴折了。」
就這樣,海飛茲尚未成年就以高超琴藝稱霸了整個歐洲,不只造詣遠遠超越父親,更代替父親成了家中唯一的經濟來源。然而,即使兒子如此優秀,傳聞作父親的卻不曾施捨一絲絲讚美,反而在每一場演出之後尖酸嚴厲地一再批評。可想而知,在這種高壓環境下,海飛茲的童年從來沒有喘息空間,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從完美中苛求更完美。長久下來,就養成了這種超凡脫俗卻也冷峻霸氣的演奏風格。
* * *
原來,這就是我聽了幾十個版本卻沒一個順耳的緣故。
原來,早在十幾年前我就誤打誤撞地被海飛茲的非人琴藝慣壞了耳朵。
原來,(扭開穿鑿附會的妄想開關)早在我意識到之前,便和海飛茲的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
有樂評說海飛茲的技巧太完美,反而落得空有精準沒有靈魂;還有樂評說他太過冷漠,只是個無情的快速演奏機器人。我絕對尊重那些樂評們的言論自由,但他們的評語我卻完全無法苟同。因為,如果他們所言為真,過去那一行行趁我聽海飛茲時擅自滑出眼眶的熱燙鹹水又是什麼呢?
讚美海飛茲的音樂。
謹以我的每個聽覺細胞和十幾年來為這首曲子落下的每一滴淚,誠心讚美海飛茲的音樂。
P.S. 差點忘了說,我聽的版本資訊如下,有興趣的朋友請務必親自聽聽看唷!
專輯名稱:Jascha Heifetz Tchaikovsky & Mendelssohn: Concertos
發行年代:1987
發行公司:RCA
專輯總長:01:04:24
演奏者:Jascha Heifetz
指揮家:Fritz Reiner
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