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在看某大學研所的考古題
看了之後發現自己根本被當傻子耍
為什麼呢?

1,id部分
 
  a:若某文學時期(如文藝復興時期、新古典時期)中有許多風格類似的作家,而每部作品內容與主題的同質性都很高,則這類易混淆的題目必考。
 
  b:設某文學時期有Y個作家,每個作家各有Z篇作品,則考id時會從Y乘以Z所得的總作品數量中,選出某一篇作品中的某一章中的某一節中的某一段的某幾行印在試卷上,然後你必須回答作者和作品出處。

  c:範圍往上擴大,西洋文學共包括西洋文學概論(內容主要為希臘、羅馬及基督教的史詩與神話)以及英/美/歐三大文學史共四大類別,假設四大類別共有X個文學時期(或流派),則你需要牢記的重點就是XYZ的每章每節每段每行的每個字,因為依考古題的題型看來,教授爽出啥就出啥,他覺得哪「重要」就考哪,考不好是你讀得不夠,不能怪題目出得冷僻刁鑽。
   
    d:假設XYZ的解是5000,則你一定要紮紮實實讀完這五千個文本。哪怕你讀了其中四千九百九十九本,只要考出的是你沒讀到的那一本,你也只能望題興嘆(以完全沒看過的內文猜書名作者,猜得出個洨啊?)
     
  d:咦?差點忘了補充,文學時期或流派的名稱和涵蓋年代/作家是因人而異的,同樣一個時期,有人用在位君主的名諱(如奧古斯都時代)命名、有人用當代大事命名(如啟蒙時代)、有人用思潮主義命名(如新古典主義時代)、有人用政治時勢命名(如復辟時期)更有人用宗教主流命名...而既然連名稱都能因人而異,那麼該時期所包含的年代和作家更是隨便人講,考到誰的算誰的。(以上範例指稱的都是一樣的時代=_=...)
  
 
2,申論部份:
 
  好的,現在我們進入了文學考試最高奧義的殿堂,在這裡,上面那些只要你是一顆容量超大的硬碟就能搞定的雕蟲小技不夠看了,在申論題的論述中考驗的不只是知識,更包括文筆、辯才、分析、比較等等進入「知識分子世界」應具備的能力;然而這樣就能無往不利了嗎?錯錯錯,全錯!即使擁有這些能力仍然不夠!為什麼不夠呢?問得好,這是因為啊,那些伎倆就算再純熟,若是沒有貼到批改教授的心、搔到批改教授的癢處,也是徒然!為什麼是徒然?好問題,因為啊「文學」這種東西是很奇妙的,他缺乏1+1=2這種有標準答案的邏輯,也就是說,文學文本的解讀和詮釋是因人而異的,回答文學考試的申論題就像在寫作文,沒有標準答案,即便充滿公平正義之心的你我如何不願相信,寫得再精采的答案往往還是不如教授看了爽的答案。
   
     
     
   
  
噢,對了,我有沒有說過考試一律用英文作答啊?
--
只是讀書讀得很寂寞,忍不住發個牢騷,對不起。
文學萬萬歲!勤勉萬萬歲!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mo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