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聽到SAYA唱的那首「想念你的歌」,覺得編曲真的很好聽,副歌轉音處也略具挑戰性,就流行歌曲而言算是很不錯的了;沒想到,今天在電視上看NANA電影版(對,我到現在才看:P),才發現帶給我久違的小小驚艷的這首歌,原來也是翻唱的......
嘖嘖,每次聽到讓我很感動、覺得「台灣流行界畢竟還沒死透嘛」的歌,八成以上都會在不久以後發現它只不過是翻唱的口水歌!台灣流行音樂中竟有那麼多日本、韓國、港澳、歐美的口水,真的很令人頹喪......是該說台灣人的音樂創作很失敗嗎?還是台灣人完全沒有辦法作出屬於自己的音樂?
嘖嘖,每次聽到讓我很感動、覺得「台灣流行界畢竟還沒死透嘛」的歌,八成以上都會在不久以後發現它只不過是翻唱的口水歌!台灣流行音樂中竟有那麼多日本、韓國、港澳、歐美的口水,真的很令人頹喪......是該說台灣人的音樂創作很失敗嗎?還是台灣人完全沒有辦法作出屬於自己的音樂?
這麼說其實也不對。自己身為樂團女主唱,雖然還在作copy歌練基本功,但是多少也聽過一些台灣地下樂團與音樂創作者的音樂──我敢說台灣的地下音樂界確有很多作品是絕對不輸人的!那為什麼 為什麼檯面上的台灣音樂,除了恆春兮的工商服務(哈)之外,幾乎已經沒什麼能讓人感動的了呢?為什麼那些經歷過地下樂團時代的歌手樂手和樂團們,那些曾經創作出讓人感動的音樂的傢伙,一旦成了名、出了道、賺了錢,都像蘋果一定會往下掉似的注定越來越爛呢?
怪罪於商業化?的確,過度商業化會扼殺創作的靈魂,不過為什麼錯在商業化?賣唱片與買唱片,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兩情相願沒什麼誰對誰錯;我想,真正有問題的,一是唯利是圖、不顧創作水準的唱片公司、二是只顧賺錢、出賣創作精神與自身志氣的音樂人,還有──最重要的是──消費者被動盲從的廉價品味吧。
怪罪於商業化?的確,過度商業化會扼殺創作的靈魂,不過為什麼錯在商業化?賣唱片與買唱片,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兩情相願沒什麼誰對誰錯;我想,真正有問題的,一是唯利是圖、不顧創作水準的唱片公司、二是只顧賺錢、出賣創作精神與自身志氣的音樂人,還有──最重要的是──消費者被動盲從的廉價品味吧。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