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上圖進入相簿觀賞由〈後訪〉、〈合紗〉與〈渡船〉三個折子所組成的《浣紗記》)

一縷溪紗繫寸心
迴腸百結縈夢魂
紗分人別無限恨
紗合人圓喜事臨


我與水磨曲集崑劇團的緣分,很神奇的,是起於我在PTT戲劇討論板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本月初,我發了一篇「[問題] 請問有需要平面攝影助手的嗎?」的文章,內容大致上就如標題所示,是毛遂自薦。首先我表明自己很喜愛戲劇、曾在系所各大小公演幫忙,本身也曾修過一年的基礎演員訓練課程。不過因為唸了研究所,接觸戲劇的機會就少了,現在只希望有需要或不嫌棄多一個攝影助手的劇團或學校社團,能將我拎去協助拍攝排練、定裝、表演等場合。起先我本來是對這篇文章的效果不抱任何希望的,心想:一來自己攝影功力差、資歷淺、沒觀念、器材也不夠專業、二來相信各大劇團應該早就有專業特約攝影師隨時待命了吧,哪輪得到我這個半調子的傢伙上陣呢?沒想到,真的沒想到,很快的我就在自己的部落格留言板上發現水磨曲集崑劇團的留言,表示願意讓我前往拍攝該劇團20週年慶大劇《浣紗記》!

唉呀,這榮幸,讓我樂得將大紅燈籠高高掛都不為過啊!

打從接洽上水磨開始,我就興奮的不斷泡在
水磨的官方網站上,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似的東瞧西瞧,並且也欣賞到了專屬攝影師柳丁皮蒙面俠的作品;甚至,我還很認真的Google了崑曲《浣紗記》的故事原委,希望在行前趕緊惡補一點自我踏入外文系的那一刻起便漸漸從我腦海流失的傳統藝文知識。不過,想當然爾,我這個成天在英文的世界裡閑晃、連夢話都常用英文講,甚至靠它餬口飯吃的傢伙,是不可能在短期內打通體內的傳統戲曲任督二脈的。不只如此,我甚至越補越感覺自己彷彿是個在阿度仔的泥坑裡打滾了太久的野人。反觀學校裡的外籍教授們,各個國文造詣都高深莫測,不知比我好幾倍;當我回首檢視與自身血脈相連的中華傳統藝術和國學造詣,簡直恍如隔世。

好,沒關係,自己囫圇吞棗一通,不如抱著學習的心態認真去看戲、拍攝。

於是,我就鼓足了勇氣,在公演正式開始前先去了水磨的響排湊湊熱鬧。相信每個從事過舞台攝影的朋友都知道,舞台攝影(尤其是戲曲相關的主題)的關鍵就是要事先熟悉劇本、演員的肢體動作,以及何時會出現一瞬間的精采畫面。我雖然是拍過一些舞台,不過都是以搖滾、金屬樂團為主題,相較之下還是與戲劇攝影風馬牛不相干。看這滿室大有來頭的專業演員和國樂手,腎上腺素不知不覺的就飆高了起來。不過一切的距離和不安,都很快的就被與我接洽的執行製作許珮珊小姐的親切態度給融化了。多虧許小姐將我介紹給水磨的專屬攝影師「柳丁皮蒙面俠(此乃該君之網路藝名)」,我才能自在的從他那兒學到很多實用的知識和觀念。也正因如此,我才能抱著一顆雀躍的心在11/25週日湊一腳拍攝《浣紗記》。

本次上演的《浣紗記》由〈後訪〉、〈合紗〉與〈渡船〉三個折子所組成,導演是特地自上海前來台灣的周志剛先生(現任上海崑劇團導演)。我所拍攝的第一場公演在台北上演,由陳彬(飾范蠡)、吳曉雯(飾西施)、黃裕玲(飾文種)等老師們作為第一場的主角。

范蠡



西施



文種



替這齣劇拍攝照片,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打從范蠡上場直到全體演員共同謝幕,我都沉浸在崑劇溫婉細緻的美感中,即使眼睛是一直黏在小小的觀景窗上,也能充足享受演員們優雅的身段與動人的唱腔。身段是傳統戲曲的重要精華之一,我毫無涉獵,不過光是看,也是非常賞心悅目的。說到開口唱歌(唱戲),個人才勉強稍有經驗。不過無論如何,要像台上演員那樣從頭唱到尾,不容易啊!雖然我本身就是個金屬樂團女主唱,我也不敢想像自己如何能頂著一身濃妝、戲服和行當,以近似跳舞的輕盈身段邊演戲邊連唱個幾小時呢。相較於台下十年功、台上十分鐘的崑曲演員們,頓時覺得自己的所謂的唱功和舞台經驗簡直是滄海一粟,再渺小不過。

《浣紗記》目前仍有兩場巡迴演出,接下來的場次是12月9日(日)19:30在桃園桃園縣文化局演藝廳(桃園縣縣府路21號)演出,屆時西施一角將由鍾艾蒨小姐演出,而第三場則將於12月14日(五)19:30於台北縣文化中心演藝廳(板橋市莊敬路62號)上演,由許珮珊小姐詮釋西施。兩場戲都是現場索票、劃位入座,在此一定要替水磨打個廣告,請喜歡崑劇的朋友及水磨曲集的舊雨新知前來共襄盛舉! 

後記:崑劇小常識筆記

經過兩天的整理之後,終於從七百多張照片中挑選出勉強還能一看的百餘張上了網。之後,我迫不及待的跑去窩在敦南誠品,並將架上所有關於崑劇的書籍通通簡略的翻過了一遍,才因此得知號稱百戲之祖的崑劇,其實曾經歷過近乎滅絕的黑暗時期;千錘百鍊之後,才得以開出今日的燦爛花朵。以下便是個人在誠品泡上兩個小時的簡單心得。

崑劇集優雅、靜謐、細膩、婉轉於一身,是文人雅士之戲,所以遣詞用字無一不工,每個小細節皆追求極致的完美。如果說京劇著重的是以老生及青衣(年紀稍長、性格忠烈的正旦)為主的剛強故事,崑劇演繹的則以小生和閨門旦(待嫁的荳蔻少女)的愛情傳奇為大宗。相較於其他所有吸著崑劇奶水長大、各自變遷成型,稱為「花部」的傳統戲曲,獨稱「雅部」的便是百戲之祖的崑劇。文雅繁複固然是崑劇的優點,卻也正是崑劇的缺點──無法融入民間、不能雅俗共賞,說淺白點,便是曲高和寡(對於像我這類只知下里巴人的百姓自然不易親近)。清末時期,慈禧大好京劇,多方關愛扶植,更使得崑劇在傳統戲曲的世界中逐趨劣勢。漸漸的到了近代,城裡本來從不巡演的崑劇戲班子倒的倒、散的散,最後演員們竟淪落得住進四處為家的船屋,像是軍中的小蜜蜂一樣哪有顧客就往哪跑,以娛樂農閒時期的農民維生。堂堂百戲之祖尷尬至此,演員的悽慘困頓也可想而知。

崑劇的復興與重生,首推「傳」字輩大師們的努力。當時,正當崑劇興亡的春秋,在不忍見崑曲凋零的文人雅士努力之下,成立了「蘇州崑曲傳習所」,前前後後共培植了數十位「傳」字輩大師。「傳」字之意即在希望崑劇能持續薪火相傳,為後代保留這項珍貴的遺產。當時的傳字輩大師,不僅能演能唱,更能教能奏,肩負著傳承的強烈使命感,簡直是十項全能的千手觀音。此外,浙江崑劇團也在1955推出了改編大作「十五貫」,將堆砌典故、深奧晦澀的傳奇本大眾化、個性化、平易化,使得崑劇雖「曲高」,卻也能「合眾」。此劇推出後大受歡迎,也漸漸帶動了崑劇的復興,世稱「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將崑劇正式列為第一批「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也就是韓國仔將中華傳統的端午節拿去以韓國名義申遺成功的項目:P)。

崑劇在台灣開枝展葉,不能不提1987在台灣誕生的第一個崑劇團「水磨曲集」。所謂「水磨」,就取自明朝魏良輔閉門十年改良昆山腔而成的「水磨腔」或「水磨調」,其音色細膩轉折,平上去入高低起伏;吳儂軟語,典雅精緻,「水磨曲集」之名便是取自「水磨調」而來。水磨曲集的創團元老皆師從「笛王」徐炎之先生及夫人張善薌女士,如早年「傳」字輩大師以在台傳承崑曲藝術為己任;團員各個皆以崑劇入門,演出劇目也清一色為正統崑劇。此外,水磨曲集更一方面演出膾炙人口的崑劇名作(如前幾年由白先勇改編,造成全台轟動的經典鉅作《牡丹亭》) 、一方面挖掘鮮為人知的冷門劇作,並全力協助指導各個大專院校的崑劇社團,讓崑劇這株險些在台灣凋零的失根蘭花紮根、綻放。1998~2000年水磨兩度經文建會選為「傑出演藝團隊」,並於06、07年獲選為「扶植演藝團隊」。

誠如劇作家白先勇所言,在現在這個過度物質、撩亂、速食、後現代的台灣社會,年輕人最需要的就是「美」。非常高興能因《浣紗記》與台灣歷史最優久的水磨曲集崑劇團結緣。最後,由於個人才疏學淺,不知怎麼介紹這齣戲比較得宜,故容我轉載
水磨曲集官方網站上的《浣紗記》介紹供大家參考吧!

 ***

(以下資料均屬水磨曲集崑劇團版權所有)

《浣紗記》劇情大綱: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連年征戰,吳王夫差興兵伐越,俘擄越王勾踐。越王勾踐與大夫范蠡留滯吳國三年,期間歷經養馬、嚐糞之苦,終獲吳王夫差開赦得以返回越國。為了復仇雪恥,大夫文種及范蠡建議進獻美人給吳王,誘其迷戀酒色,去賢用佞。

西施與范蠡曾以一縷溪紗定情,卻因連年戰事以致延誤婚期,得知范蠡歸國,西施在家等候佳音,誰知范蠡因佳人難得,舉薦自己的未婚妻入吳,因而對西施曉以大義,勸她捨身為國。西施為助復國大業,無奈應承,兩人將溪紗一分為二,各留一半,互囑毋忘,以待團圓之日。

越國一面進獻美人,使吳王荒廢國事,一面用計使吳國穀種不生、庫窮財盡。當吳王揮兵攻齊之時,越王則率兵趁虛直入吳地,逼死吳王,殲滅吳國。越王報仇雪恥,完成復國大業之後,竟貪圖西施美色,下旨命范蠡將西施送入宮中,范蠡有感越王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安樂,毅然拋棄功名厚祿,偕西施共登扁舟,乘風遠遁。

《浣紗記》兩大主角介紹:

陳彬(飾范蠡)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現任中國時報文化新聞中心副主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講師、政大崑曲社指導老師。 由「笛王」徐炎之先生引領入崑曲藝術殿堂,先從其夫人張善薌女士習旦行,後從上海崑劇團導演兼演員周志剛先生習小生。 曾演出《牡丹亭.遊園驚夢、拾畫叫畫、幽會還魂》、《鐵冠圖.刺虎》、《義妖記.斷橋》、《獅吼記.跪池》、《玉簪記.琴挑、問病、催試、秋江》、《琵琶記.琴訴盤夫》、《繡襦記.蓮花剔目》、《漁家樂.藏舟》、《長生殿.小宴》等劇。

吳曉雯(飾西施)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現任高中教師。參加崑曲傳習計劃,受教於張繼青、梁谷音、沈世華、王奉梅、朱曉瑜、胡保棣、周雪雯、龔世葵老師等,學習閨門旦,兼及貼旦。曾演出《牡丹亭.遊園驚夢》、《玉簪記.偷詩》、《玉簪記.秋江》、《義妖記.斷橋》、《幽閨記.拜月》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emona 的頭像
    demona

    架空馬戲團

    demo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