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頭到尾都在談這位主角,所以就不貼大家熟悉的綺拉/詹姆斯大頭版的海報囉)

《贖罪》,是最近宣揚一時的翻拍電影鉅作,而說《贖罪》是部有深度的電影,就商業片的角度而言應該算是中肯的了。你可以說他是一部探討人性、罪惡和失落 (咦?怎麼每部號稱有深度的商業片都可以套上這句話?)的劇情片、愛情片、戰爭片;你可以曠日費時地徜徉於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 以及曾在《納尼亞傳奇》中飾演羊人的詹姆斯麥卡維(James McAvoy)之間的纏綿悱惻;你可以第一時間將你的觀影心得波上網分享給大家 (不過十篇心得文裡有七篇寫到最後會變得像劇情大綱,而非真正的心得感想) ;你可以直奔書店買本原著小說(中英文皆有,請自行選用)來研究影像與文字的異同;你更可以仔細地玩味究竟影中的這「罪」可不可贖、能不能贖、有沒有贖。以上的討論文章早在電影上映第一天就飛揚於網路的每個角落,我想我再怎麼說也沒人家說得好,所以就不再贅述。不過,在這裡,我想我可以談得比較起勁的,是劇中真正的女主角──天才童星西爾莎羅南 (Saoirse Ronan,註)飾演的小女孩Briony,而非綺拉奈特莉飾演的Cecilia──的寫作心境。

好吧,不爆雷是無法談下去的,所以以下就是劇情大綱,怕踩雷的請迴避:



Cecilia和Briony是一對生長在英國富裕莊園裡的姐妹花,兩人私底下都愛著落跑了的管家之子Robbie;然而, Robbie卻獨鍾姊姊Cecilia(如果喜歡還是個小女孩的妹妹就成了羅莉控啦),只是兩人礙於社會地位與主僕關係的阻礙,無法坦白互訴衷情。後來,單戀著Robbie的妹妹Briony因為多次偷看到姊姊和Robbie情不自禁的親密互動,甚至在昏暗的家族圖書裡目擊兩人翻雲覆雨,於是就在一次陰錯陽差成為疑似性侵案的目擊證人時,睜眼說瞎話的指認無辜的Robbie為強暴犯,導致Robbie被送上戰場,與愛人生離死別。 



事後,一向擅長舞文弄墨的Briony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在罹患中風變成癡呆老人之前寫成了《贖罪》這本自傳性小說,內容講述這對被她生生拆散的戰火戀人如何敖過一切劫難修成正果,也細細描繪了自己有多麼多麼對不起姊姊和Robbie、多麼多麼想要藉著成為護士照顧戰場傷兵來償還她年幼無知時鑄下的大錯、多麼多麼希望藉由親自負荊請罪並承諾向法官翻供來獲得一點良知上的平靜...... 只是,這本號稱自傳性質的小說其實只有一半(甚至不到一半)的實話。 



事實是,硬生生被拆散的姊姊因為也想藉由當護士來找尋Robbie,卻在撤退至地下道避難時被破裂水管中爆洩出來的大水活活淹死,而一心活著回去與愛人重聚的Robbie,也在英軍大撤退的前一天因敗血症而病死於法國海灘邊。唯一倖存的年老Briony在電影最後幾分鐘接受電視節目的新書專訪時,終於在天人交戰之後全盤托出了實情,並澄清在自傳小說中編造快樂結局並不是要逃避自己所犯下的惡行,而是希望讀者能藉由虛偽故事中的幸福找到一絲絲慰藉與希望,畢竟,殘酷的現實能給人什麼正面的觸發?或許讓姊姊和Robbie在書中永遠幸福地白頭偕老,才是Briony唯一能夠贖罪的方式。 



好了,以上是劇情大綱,大家服用完畢之後,請容我開始談談為什麼我會下「無恥的造物主:從電影《贖罪》淺談寫作的原罪」這種看似很聳動的標題。其實呢,原先當我看完這部電影,第一個閃過我腦海的其實是「無恥的上帝」這五個字,但是如果我膽敢打出這種容易造成誤解的標題,恐怕會讓某些敬畏上帝的小羔羊們把我綁在柱子上活活燒死,所以,呃,用個感覺比較沒針對性的「造物主」好了,反正意思都是一樣的。為什麼好好一部沒什麼重要宗教議題的《贖罪》會和「造物主」扯上關係呢?不是我愛牽拖、想太多喔!如果閣下看過這部電影,一定就受過本片最精彩的片尾大轉折的刺激:看到最後的最後,黃毛丫頭都成了蒼髮老嫗了,我們才知道原來苦命鴛鴦Robbie和Cecilia原來跟~本~沒有在一起,而是在兩人初次互傾衷情當晚從此天人永隔。那麼,請問為什麼觀眾會被這樣的轉折所刺激呢?當然就是因為站在全觀者視角帶領觀眾由自己的觀點來了解故事的,是一直在說謊的妹妹Briony囉!

瞧,我們一直被騙到最後,以為電影快散場了,才知道這個苦盡甘來的故事背後原來只有血淋淋的現實────大家死光光,只剩一切痛苦的罪魁禍首留在人間說故事。話說回來,其實這樣的結尾大轉折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類似的小說花招我們最近才在
《第十三個故事》裡看過,而電影中的範例更是不勝枚舉。在這裡,我們應該可以很清楚的發現,作為一個傳統的觀眾或讀者,我們往往只有被作家/導演/編劇牽著鼻子跑的餘地;打從我們走進漆黑的電影院、翻開一本書籍的第一頁起,我們就將全部的信任託付進了創作者的手裡,而創作者也一定會因為各式各樣的理由愚弄我們,這是身為一個有經驗的觀眾/讀者都應心裡有數的事情。 



以《贖罪》為例,Briony因為嫉妒與愛之不得反恨之的幼稚心理,在大人的面前睜著小女孩特有的水汪汪大眼睛,堅定地指出她親眼目睹Robbie性侵無辜的被害人,導致了這一切一切的的悲劇。說實在的,這種心理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畢竟說來慚愧,我小時候也曾因為暗戀著不可能和我在一起的小男生,到最後竟然開始暗暗希望他和班上另一個女生的曖昧最後能無疾而終。這種心態固然幼稚至極,但恐怕就算是成年人也難以免疫,否則「不能愛妳就毀了妳」的情殺事件就不會三天兩頭出現在社會版面上了。看樣子,我們的小Briony至少還蠻有長進:事後,在永無止境的罪惡感之下,她成為了一個瑟縮的小護士,了解了自己當初的puppy love有多麼愚蠢,於是一心想找機會和歷劫重生的姐姐和姊夫親口說抱歉。當她終於見了Robbie的面,自然是被狠狠地咒罵,不只罵到Robbie大暴走,連青筋都爆了出來,想必觀眾也看得大快人心,暗暗拍手叫好。 對!罵死這個破壞人家幸福的死小孩!

然後呢?然後,姑且不論是否能得到寬恕,至少壞女孩遭到懲罰了、正義得以伸張了、有情人終成眷屬了。多麼完美的結局!只是,我不禁懷疑,寫出這種假結局的Briony究竟純粹是要讓不能幸福的戀人在杜撰世界中幸福,還是在委婉地替自己罪無可赦的過去擦脂抹粉。看到這邊有人會說:啊他都在電視專訪中坦承自己沒寫出真實事件啦!這樣不也是終於承認現實了嗎?這麼說的確沒錯,不過各位試想,就人類文化歷史的宏觀角度而言,究竟是劇中的《贖罪》這本小說會永存於世界每個角落的讀者心中,還是一個老太婆在專訪中說自己不老實這件事情會永垂不朽?至少我個人相信,答案絕對是前者。而這麼一來,不論Briony究竟是刻意還是無意,她都成為了一個無恥的造物主,不是嗎?她先是幼稚地以復仇心態說謊拆散了苦戀的情侶,後來又在可以超越作者生命而永存人間的小說裡漫天扯謊,創造了一個不存在的歷史、粉飾自己間接殺害了最親密的親人和暗戀對象的事實,讓讀者/觀眾只能如電影海報的小標題般"You can only imagine the truth." (你只能想像現實;事實你只能用猜的,不會有人告訴你)。

無恥啊,不是嗎?正是因為所有的創作者對於他們的作品和讀者而言,都是一個全知全能全在的造物主/上帝,所以創作者的權力和淫威是讀者/觀眾所無法想像的。假設今天Briony沒有在受訪過程中突然良心發現,那麼Cecilia和Robbie的故事不就永遠沉冤難雪了?所以,做為讀者和觀眾,我們還應該反過來鼓掌感謝Briony勇敢說出了實話,是這樣子的嗎?當然不是啊。如果就《贖罪》這部電影的故事而言,我認為說出真話其實只是贖罪的開始,而不是贖罪的現在進行式,更不會是贖罪的完成式。如果Briony真的渴望贖罪,她不會像個膽小鬼一樣躲在安全的環境裡寫小說自我安慰;如果她真的渴望被原諒,她都應該趕緊在第一時間用盡一切力量來彌補她所犯下的大錯,就算人命救不回,至少也還能讓Robbie不要以強暴犯的身分死去,而不是放任幾十年過去,當死神都已經站在她家樓下敲門了,才突然良心發現大報料。不是我酸,但Briony的最後告白,至少在我自己看來,實在有點不見棺材不掉淚的心理。 說白了,我認為他自始至終雖然都沒有否認自己做錯事,卻也一直在想辦法用她最擅長的文字來粉飾這段過去、淡化自己的罪過。

唉呀,我又來了。不知道為什麼,我的文章只要談及寫作者/敘述者這種角色,通常都沒有什麼美言,而且我也不打算假裝自己是個中肯公平的評論者。對,我就是對自命造物主的創作者沒好感。事實上,或許正因為自己也會寫些爛文章自娛 (別誤會,我不是什麼藝文創作者,只是個很囉唆的粗鄙匹婦),並且看過太多市面上作家寫一套做一套、甚至把自己的花痴幻想當成紀實小說寫來賣錢的例子,所以我絕對比一般讀者對創作者抱持著更多不信任的態度。

可是話說回來,要寫出不堪而殘酷的現實有多難?這難可不是用我這其爛無比、捉襟見肘的文學造詣就能輕易形容得出的啊。拿我自己來說吧,雖然不才小女子一生平淡順遂,但是要我一字不漏的全盤托出自己的每個生活小細節,以及所犯過的每個錯、說過的每個謊、放過的每個屁、傷過的每顆心,都是令人千古難為、誠惶誠恐啊!連我這有自信不是個壞蛋的傢伙都不敢把自己的一切據實以告了,又遑論一生都籠罩在間接殺害姊姊和Robbie的罪惡感之下的Briony呢?偏偏、偏偏,我和Briony這類會用文字自我安慰的人多半是風花雪月、不堪寂寞的騷人,體內充滿著如同京極夏彥所筆下所述「吸取了名為人生的養分之後所殘留下來的排泄物」的不知名玩意兒,如果不適量排泄,恐怕會出現非常噁心不衛生的景況,所以我們只好一邊小心翼翼關上大門,不讓人看到自己醜陋的光屁股,一邊悠閒舒爽(或咬牙切齒)地在雪白的紙張上灑出出如不處理就會從我們體內爆炸開來的......文字。 (對不起啊真的很沒衛生,不過這是京極大叔的idea,不是不才小女子我的>/////<) 於是乎,我們不得不寫。於是乎,我們以討好讀者的名義,從現實腐爛的屍體中榨取殘存的養份來滋養精緻美麗的謊言,成為了狡猾的說書人、無恥的造物主。寫作固然就某種角度而言是發洩、是紓解、是諒解、是還原、是傳承、是贖罪,但是寫作絕對不可能百分百寫真、百分百呈現出醜陋不堪的現實,而這正是每個文字世界的造物主所無可避免的原罪。



可憐的Briony,雖然我無法苟同妳的行為,但是我祝妳今晚能在妳的世界裡好好安睡。



最後,來點直覺式的觀影者反應吧: 



1. 唉唷喂啊!小童星西爾莎羅南的演技有沒有那麼好啊?相形之下綺拉奈特莉 (其實我從來都不喜歡她,也不覺得她美)根本就是一枚生澀大花瓶啊!
2. 我從不諱言自己是個很容易滿足的俗艷派女人,本片的色調、運鏡、攝影都美得我眼睛冒泡,不得不大力推薦!
3. 偉哉配樂師Dario Marianelli!本片片尾字幕一上,我就決心寫完心得文馬上去找OST!
4. 偉哉攝影師Seamus McGarvey!要是我拍出來的照片有你的鏡頭的千萬分之一不知有多好!
5. 偉哉小說家Ian McEwan!入選2002布克獎最佳小說的《贖罪》我一定要去買原版來看看!

-- 
註:Saoirse是愛爾蘭名,發音為seer-sha,請大家謹慎選擇音譯名,不要再自以為是的搞出什麼「『
席尼』墨菲」這類不倫不類的誇張音譯名了,愛爾蘭朋友們會哭的。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mo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